job竞博体育app
产品说明: |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和《云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和《红河州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结合弥勒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工作要求上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弥勒市深入学习领会习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工作要求,加快建设云南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强市,奋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改革取得重要成果,为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弥勒市正处于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解决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沿着党中央和习指引的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习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省州有要求、弥勒见行动。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落实习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水平发展为主题,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三大经济”为重要路径,以“六个大抓”为具体抓手,以系列三年行动为工作载体,以深化“两场革命”为作风保障,更看重系统集成,更看重突出重点,更看重改革实效,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快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弥勒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等重大改革部署,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州委“337”工作思路和市委“1377”发展思路,到二〇二九年完成本实施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到二〇三五年,成为全省全州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建成云南高质量发展强市,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起的产业壮大上协同联动,在培育发展增量和盘活资源存量上互动共进,加快形成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一)深化国资国企体制机制改革。围绕管理、发展、脱困、改革,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形成更成熟稳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稳妥推进全口径平台类企业压减。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完善常态化存量法人压减机制,严格精准控制新增法人,减冗员、增活力,提高投入产出比例。 切实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加快房产、砂石、水库、矿产、林地、乡镇自来水厂、加油站、水电站等优质资产、资源的转让整合步伐,推动国有资本在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化的经济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深度布局,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板块,引导投资重点投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放大国有资本引领作用。 完善防范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机制。持续实施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常态化开展经营风险评估和内控有效性监督检查,全面强化企业风险管理。 扎实做好国有公司制作经营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充分的发挥国有企业在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的骨干支撑作用。 (二)促进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持续破除市场隐性壁垒,坚持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着力保护民营经济组织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力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物流、社会事业等领域重大工程、补短板项目和“3+2”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 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完善经营主体培育引进、分型分类提质措施,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一批在细分行业领域处于领头羊、市场占有率靠前、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发展的潜在能力大、质量效益优的“小而强”、“小而优”的“小巨人”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打造具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企业群。 落实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规范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规范合乎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充分的发挥投贷联动机制作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实施非公有制企业家孵化成长计划,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帮企业完善管理结构、运行制度和内审机制,加强企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 (三)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强化财税金融统筹联动机制。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政府专项债券、金融贷款。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积极地推进落实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各领域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标准合理、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构建完善财政信息化制度标准体系,建立财政与发改、金融、税务等部门数字资源共享机制。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持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稳妥承接消费税征收环节下划地方改革。完善社保费、非税收入征缴争议跨部门协调机制。 落实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鼓励驻弥金融机构优化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建设,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深化数字化转型,推广运用云南融信服平台,服务实体经济。加强“7+4”地方金融机构监管,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持续落实好“政银企”干部互派工作机制。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建立健全联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落实属地风险处置和维稳责任。 (四)发展壮大资源经济。深入开展资源摸底。全面摸清绿色能源、矿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文旅、林地、生物、水利等重点资源底数。健全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机制,强化全市资源开发利用“一盘棋”统筹,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整合资源兴产业。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支持“链主”企业发挥产业链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引领优势,带动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和先进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综合使用效益。加快构建烟叶原料供给、烟叶复烤、卷烟物料生产、卷烟生产、区域卷烟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持续擦亮新时代“云烟之乡”金字招牌。依托同仁堂、华润三九、生物谷等一批医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影响力,快速推进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建设。有序推进红狮新型水泥、电子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实现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强化“度电增加值论英雄”导向。实现优电优用,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和项目流动集聚。支持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持低碳零碳工厂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完善资源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产业链条,建立“回收—再资源化”体系。 (五)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建立产业链党建联盟,构建“137”工作体系,充分的发挥党建赋能园区高水平发展的功能作用,强化园区、部门、乡镇(街道)和企业资源整合联动,实行“管委会+企业+乡镇(街道)”运营管理模式,理顺明晰园区、市级部门、乡镇(街道)、运营公司等助企服务事权,以党建引领、制度创新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找准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定位。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两个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生物制药、低空经济、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切实提升园区发展质量效益。突出产业链招商,规范招商行为,提高招商质效,吸引优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中入园发展,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园区发展。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聚焦园区主导和优势产业,推动各类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建立弥勒产业引导基金,鼓励和规范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大力引进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梯度培育、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科学技术创新载体。 深入推进园区“放管服”改革。规范承接实施赋权事项,实现区内事情区内审批、区内办结。探索以授权、委托行使行政审批权力等方式对园区赋权,深化项目全周期代办服务。积极地推进低碳园区申报建设,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梳理低效用地、闲置厂房,健全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切实提高投资强度、经济密度、投入产出率,不断的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构建与园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效益相匹配的绩效、编制、财税等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六)发展壮大开放经济。充分的发挥弥勒地缘上接轨滇中、连接两广、通江达海、辐射东盟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用好用足国务院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政策,推动旅游联盟、物流联运、文化联谊等多方位合作。积极申报省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支持扩大跨境旅游、跨境物流、跨境劳务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深化与“五区”创新联动发展,快速推进“弥泸一体化”,探索与州内未设园区的县市采取飞地经济、托管等形式开展合作共建工作。运用好RCEP和越南原产地政策,加强与国家自贸区红河片区合作,在园区企业供应链进出口方面给予协调支持,打通至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产品营销售卖通道。充分的发挥弥勒驻河口开放发展中心的纽带作用,建立与越南及东南亚地区商务合作机制,探索“互市贸易+落地加工”、“口岸进口+园区加工”的有效途径,以口岸经济带动扩大对外贸易和原料进口规模,推动口岸与产业、贸易互动融合,实现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发展。 深化相互连通与区域联动。抓住全省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机遇,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有效衔接,主动融入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加快布局货物运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成渝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的对接合作,加快打造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沿海连接内陆的集散地,成为省、州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和支撑点。 统筹推进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逐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全力做好重点外资企业服务保障,鼓励隆祥生物、百锐蓝、爱寺恩等外资企业逐步扩大投资。深入开展“以贸促富”先进乡镇创建活动,将农产品出口基地资源转化为外贸增长优势,搭建农产品进出口信息交流平台,指导做好农产品、畜禽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工作,打造以水果、蔬菜及特色农产品等为重点的出口产业。扶持浩翔科技、启方农业、奔腾物流、高泰果业、泰贤咖啡等重点出口潜力企业和实绩企业加快发展。 (七)做优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坚持走现代化、设施化、高端高品质农业发展路子,聚焦“粮食、蔬菜、水果、烤烟、花卉、糖料、中药材、畜牧”八大重点产业提质增效,优化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依托云南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及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区域中心,快速推进杂交玉米、韭黄、灯盏花、白羽肉鸡、云上黑山羊、红骨山羊等种质资源保护、品种研发和种苗繁育推广,积极地推进省级种业示范基地创建。鼓励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鼓励支持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强化品牌建设,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深化农田水利改革,推广运用“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验,加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积极地推进南盘江低热河谷保护性开发。深化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强化服务“三农”职责,推动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八)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抢抓全省打造国家绿色能源基地和全国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机遇,充分的发挥能源资源优势,扎实做好“扬煤吐气”、“追风逐日”文章,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上当先锋、做示范。 推动煤炭资源优势转化。快速推进煤矿升级改造项目。建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持续推进煤矿“五化”建设,重点煤矿企业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实现稳步下降。提升煤炭洗选加工水平,鼓励全市4家井工煤矿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选煤厂(洗选设施),鼓励原煤入选(洗)。推进瓦斯抽采利用,引导满足条件的高瓦斯煤矿配套建设瓦斯发电等综合利用项目。 加快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和改革创新步伐。依托全市风光能源资源条件,大力开发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快速推进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构建高比例清洁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协同。加快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推广“光伏+农业”、“光伏+生态修复”、“光伏+交通”、“光伏+园区”等多场景应用。提高“泸西—弥勒—开远”天然气支线管道利用效率。全力推进弥勒低热值褐煤发电项目建设,实现石化能源高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转换。 推进能源价格改革,落实居民阶梯电价、气价制度。加强配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体系,持续加快35KV—220KV变电站建设。快速推进绿电绿证交易及消费认证,推进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市场化改革。 (九)统筹“农文体康旅居”产业融合发展。以客源地思维讲好目的地故事,做好“旅游+”文章,把分散的农文体康旅居资源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把游客“流量”变“留量”。加快旅游城市形象高品质打造和精准化营销,启动东风韵5A级景区创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避暑旅游城市,实现“国字号”品牌创建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弥勒特色的旅游产业高水平发展路子。 引导支持农业、文化、体育、医疗等参与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开发运营。推进农旅深层次地融合,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和美乡村示范点,植入农耕文化、观光体验、趣味游乐、生态餐饮等新业态,推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一盘棋”谋划系列文体节庆活动和旅游资源整合,持续办好“阿细跳月生活艺术节”,充分挖掘弥勒文化特色,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体验、民俗节庆活动提质升级。打造弥勒女子半程马拉松精品赛事,发展弥勒特色传统体育赛事和产业,全力推进“中国·弥勒体育城”建设。深入推动医康养结合,支持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发展高品质“特需医疗”服务,力争打造一批“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和示范机构;探索整合基层医疗卫生与养老资源,打造普惠型“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全力发展森林康养、温泉康养,加快发展高端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全方位打造集疗养、休闲、养护为一体的康养疗养基地,推动大健康产业全链条发展。 创新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扶持引导旅居联谊会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弥勒旅游市场吸引更多高净值客群。持续做大假日经济20天、假期经济85天、周末经济65天和淡季经济195天“四块蛋糕”,努力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打造“旅居云南”新样板,依托交通区位、生态环境、人文底蕴、温泉资源、城市精美等优势,打造度假旅居、乡村旅居、养老旅居、医疗康养旅居、文化艺术旅居、康体运动旅居等产品体系,丰富旅居、旅学、旅创多元业态。坚持把发展旅居产业作为破解房地产困境的关键一招,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有效带动房地产去库存、平稳健康发展。 激发文旅市场活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医康养、体学智”全要素,结合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研究制定全市旅业标准,出台系列保障措施,规范旅业管理,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深化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建立景区、酒店、餐饮、民宿等文旅企业及旅业协会联动交流长效机制。科学有序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旅业单位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探索构建“一票通游、多景联动、合作共赢”的抱团发展格局。健全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常态化整治机制,发挥各方面合力,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持续深化“两国六目的地”旅游交流合作,落实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构建政府、媒体、企业、中介“四位一体”宣传体系,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宣传营销,不断推出新产品、新亮点,全方位宣传和推介弥勒旅游。 (十)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加快推进通航制造业发展。支持浩翔科技加大产品研发制造及投入力度,打造通用航空配套制造拳头产品,提升通用航空整机研发制造水平。聚焦通用航空器及无人机制造业上下游谋划项目建设,持续精准招商,引进通航制造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企业,构建集研发、制造、组装、试飞、交付验证飞行等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完整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产业链,打造云南省通航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云南省内通用航空产业核心板块。 积极推动低空空域改革弥勒试点。加强与国家空域管理、民航管理等部门协调沟通,分级分类科学规划低空空域,有效建立低空空域开放和使用、空域供给和使用机制,在省内首先推动弥勒低空空域精细化管理。争取军管和民航部门将成熟应用场景和低风险空域授权地方政府管理,不断盘活低空空域资源。建立健全低空飞行测试及应用示范的风险防范机制,着力提升空中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飞得起来、飞得安全”。积极争取弥勒在全省第一批获批低空公共航路和飞行航线,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不断探索发展低空经济。加快出台推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专项支持政策,加速云南低空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强化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积极申报国家低空经济示范区、“飞享弥勒”低空经济文旅融合场景应用示范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等项目,打造“低空+文旅”、“低空+物流配送”、“低空+应急救援”等场景应用示范体系。充分的发挥弥勒区位、旅游等资源优势,不断丰富“通航+N”(“通航+营地”、“通航+研学”、“通航+旅游”等)业态,鼓励各通航企业到弥勒机场建立基地,丰富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开发通航衍生新产品,推动弥勒低空经济产业集群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积极争取泸弥高速东风枢纽立交改造项目立项实施,夯实低空经济发展的交通基础。 (十一)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积极争取省级物流枢纽和冷链物流骨干项目建设,配合省级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跨境国际物流平台建设,以互联网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对接多式联运,建成提质增效降本的现代物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模式。支持云南运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开展与越南方面的互联网数字平台合作。重点推动红河烟草工商一体化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弥勒市东风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弥勒市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促进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鼓励物流公司与绿色食品、烟草及配套、化工、生物医药等企业深化合作,建设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及物流信息平台。推动现代物流要素与现代服务业、寄递物流、现代产业、城市快递、现代商贸融合发展。在城区建设客货邮枢纽配送中心,各乡镇和行政村建设客货邮站点,让群众取件不跑路、寄件不出村,降低物流成本。全力发展绿色新能源车辆,实现绿色物流。 培育壮大规模物流公司。加大国家A级物流公司培育力度,组织规模物流公司积极申报国家A级物流,推动运捷科技等网络物流跨越发展,鼓励包括民企、外企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以京东集团、中物联、中铁快运等国内物流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目标,积极开展招引工作,整合物流运输体系,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十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市场环境。健全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提高合同履约的透明度和监管效率,畅通失信投诉渠道,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增强公共资源交易透明度,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投标和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买卖平台体系,推动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严格执行“一张网”制度,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规范清理影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动态清理招商引资违法违规优惠政策。 巩固提升政务环境。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强化“说话算话、换位思考、合作共赢”理念,推行“会议协调、负面清单、并联审批、容缺后补”机制,高效推进“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托“阳光云财一网通”平台,支持经营主体的财政资金实施网上公开办理。健全完善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商事制度等领域改革,持续开展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优服务“四减一优”专项行动,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常态化开展部门“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换位体验、政务服务特约监督工作。 持续强化创新环境。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落实要素市场化资源配置改革任务,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全力夯实法治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投诉反馈平台功能,建立窗口服务评价与窗口单位业绩考核挂钩制度,建立部门一把手“坐诊接诉”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健全监管执法体系,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严格落实“企业安静期”,对守法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 着力创新人文环境。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制定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常态化落实“弥易见·政企面对面”沟通机制,定期召开面对面政企座谈会,通过实体走访、市场问卷调查等方式倾听市场主体“声音”。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做好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归集。着力加快惠企政策兑现,简化产业政策兑现流程,持续加大对市内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的扶持力度。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统筹抓好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工作,充分的发挥教育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十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建立同全市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慢慢地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持续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争取国家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改革试点,办好寄宿制学校、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鼓励高中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以深化弥勒一中托管办学为牵引,提升县域高中办学水平,着力破解“县中困境”。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兜底招生、免费教育政策,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缩小教育差距,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校管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和负面清单制度,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用好用活“校长职级制”、“市管校聘”等机制,持续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巩固提升“双减”、“双升”成效。强化青少年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推进学生交通安全、防溺水工作。全面推广精细化管理“租舍明德小学模式”。 (十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资源和力量整合。统筹推进全市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科创平台建设和申报力度。逐步加强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深化与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围绕种子种业、高原特色农业等关键技术联合开展研究和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支持企业打造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或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完善“小微—科小—高新”创新创业主体梯次培育体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强化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加快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种业基地建设。推动腾冲科学家论坛成果转化运用,配合支持云南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建设,推动院市11项科学技术合作任务清单落实。 (十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引育留用服”人才工作机制,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教育卫生、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市域经济发展大局,按需精准引进一批产业、教育、医疗、科学技术创新等急需紧缺人才。 持续优化和实施“智汇弥勒”人才项目,充实完善弥勒籍在外优秀人才库,精准引进和培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扎实开展“兴滇英才”、“红河奔腾”等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培育认定一批本土人才。深化与院校企所合作,加大柔性引才,促进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学历水平提升。管好用好“弥勒银发人才库”,激励离退休干部持续发挥作用。探索在赴弥旅居人群中发现、挖掘一批在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具有专业特长、权威知名的老专家、老教授等,将其纳入“弥勒银发人才库”管理。 以能力、实绩和人才作用发挥为导向,优化人才考核管理和评价体系,拓展人才教育培训提升渠道。完善灵活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探索企业编制使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等用人主体自主权改革,鼓励企业创新人才激发鼓励措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落实“智汇弥勒”人才项目及配套实施办法。探索打造院士智援西部服务基地,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积极创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搭建青年有位有为发展平台。推进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产业技术人才,推行终生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将产改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总体布局。 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方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 (十六)健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完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工作机制,加快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逐步实现产城人深层次地融合、城镇村联动发展。 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对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的引领作用和刚性管控,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统筹谋划机制、可持续模式以及配套制度政策,统筹推进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快速推进健康城、绿美城、文明城、智慧城、幸福城、体育城、儿童友好城建设,全方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有序完成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存量片区改造,因地制宜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数字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持续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网格化管理上的水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全面提升市民化质量。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破除现有户籍配套机制的制度性障碍,落实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合乎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探索将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成员,建立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申诉和救济机制。建立与流动人口重点往来地区联动服务机制,完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推进政务公共服务数据资源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共享,实现数据融合互通和证照信息互认共享。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差异化布局、规范化建设、有效化盘活,积极探索集镇整体开发模式,按照“一镇一特”思路,打造一批综合型、现代农业型、工贸型、旅游型示范乡镇,以镇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四治三融一示范”模式升级版,纵深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十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前期准备工作,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继续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放活土地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服务。支持村“两委”依法合规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林地、草地、荒地等资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构建产权清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 (十八)完善联农带农富农长效机制。稳定财政投入,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下乡、资金下乡、企业下乡、能人下乡、青年下乡。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产业村镇。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完善多层次农村保险服务体系。 常态化落实返贫动态监测机制。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持续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带动方式和受益程度,健全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长效机制。持续加大产业投入力度,优化利益联结模式,使用财政衔接资产金额的投入建设的产业项目一律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鼓励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组织起来,引导通过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合作生产、集体资产租赁等方式,让农户、村集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拓宽农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 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机制。全面总结推广小河边“三产融合”经验做法,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生产优势双向融合,稳步提高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探索形成一批“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新模式,把基层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众联结为紧密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十九)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形成人口产业布局均衡、城乡结构布局优化的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将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保障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的有效配置,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保障体系建设等进行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重点从国土空间格局、耕地保护、土地利用三个方面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健全同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合理用地,保障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持续推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扎实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改革。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法治弥勒、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十)健全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落实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落实人大监督机制,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健全落实群众意见建议研究吸纳和反馈机制,不断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 落实协商民主机制。完善“请上来协商”、“走下去协商”平台,深化“同心议政”、“院坝协商”等协商议事活动,强化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升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质效。完善联系界别群众、服务为民机制,建立协商成果和社情民意信息采纳、落实、反馈机制,探索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联合监督。 落实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规范村(居)民代表会议和村(居)民会议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 (二十一)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巩固拓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弥勒模式”。高位推动“一把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程,健全完善全科网格体系,探索推行网格员报酬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四级”风险等级划分和“三色”风险预警提示制度,推广“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建设和“五定”工作法。深入践行“四下基层”,规范化常态化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挂联包案和参加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工作机制。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全方面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各项工作落实。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禁毒防艾、命案防控常态长效机制,深入推动“利剑护蕾”专项行动,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 (二十二)健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加强全市基层统战工作,把统战工作一体纳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统战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健全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机制,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储备、培养推荐、使用管理。建立完善无党派代表人士人选协商工作机制。深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 (二十三)健全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体系。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以提升边疆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抓手,做好“节庆+宣传”、“节庆+体验”、“节庆+交融”三篇文章,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推动“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工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不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 完善宗教事务治理机制。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润土培根”工程,强化宗教界人士思想政治引领,推行党员干部到寺管会、寺监会任职机制,持续推进宗教工作重点村(社区)“民族团结 宗教和顺”示范创建。加强宗教界自身建设,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全方面提升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二十四)深化法治弥勒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行政执法监督等体制机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执法司法救济保护制度,强化当事人、检察机关和社会公众对执法活动的全程监督,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稳妥有序推进全市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强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制度。落实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完善惩治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不断的提高人民群众法治素养。 坚持以习文化思想为引领,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彰显文化渊源,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加大公共文化供给,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十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县千乡万村行”宣讲机制,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检查督查和考评制度。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先进经典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建立健全道德领域明显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扫黄打非”工作长效机制。 (二十六)健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线上线下协同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社会热点引导、重大舆情协调联动处置。加强互联网空间法治建设,持续开展“清朗·云岭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建强用好市级融媒全媒体平台,持续督促指导属地门户网站及政务新媒体账号,严防“低级红”、“高级黑”。 (二十七)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健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加大市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力度,实施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建设,加大非遗展演展示及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定期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完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艺精品扶持奖励机制,推动文艺形态作品优化升级,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创新开发“弥”系列文创产品,推进特色文创产品进景区、进酒店、进街区、进服务区。构建文艺院团健康发展机制。 建立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体系,推动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举办“阿细跳月生活艺术节”、“阿细祭火”、“阿哲祭龙”等民族节庆活动。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深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积极申报非遗项目。稳步推进文物修缮工程,做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 (二十八)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传播体系。持续深化媒体融合改革,优化新媒体传播矩阵。完善与中央、省级、州级媒体的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健全素材共采共享机制、正能量网络精品推送机制,配合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红河分中心做好弥勒对外宣传,构建讲好弥勒故事的对外宣传工作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让全市各族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二十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评估和调整机制。进一步提升一线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机关事业单位各项工资政策,贯彻落实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措施。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保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完善市管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办法及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三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坚持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鼓励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供求双向选择、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新格局。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抓实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妇女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逐步的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全力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支持更多人返乡创业。提升劳务品牌技术上的含金量,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常态化开展“乐业福地‘就’在身边”基层就业服务提升活动,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从体能型向技能型、民工经济向技工经济转变。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等创业优惠政策,打造各具特色的创业村落,促进各类劳动者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三十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要求。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慢慢地提高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逐步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稳步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深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参保计划,贯彻医保参保、救助、激励、约束等政策措施,加强定点医药机构监管。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等全方位的兜底保障合力和梯度救助格局。强化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和退伍军人服务保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有效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完善长租房发展和管理机制,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长租公寓企业。通过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带领企业在产业园区等就业集中区域建设高品质、规模化的租赁住房项目。支持城镇和乡村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鼓励开发建设绿色、智能、健康的住宅项目,增加中小户型、高品质公寓的供应比例。用好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持续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加速土地、金融等一揽子政策落地,推行现房销售试点,落实“交房即交证”制度。 (三十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加快建成市人民医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建好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提质,加强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强基层”工程,织牢乡村医疗网底,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落实“编外院长”、“省管县用”等机制,实施银龄医师计划。 (三十三)健全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加大辅助生殖、妇幼保健、妇产专科支持力度。落实生育补贴、生育休假制度,支持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出生即参保、出院即报销”,高效办成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扩大普惠育幼服务供给,支持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强化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留守儿童精准帮扶机制,加强困境儿童帮扶保障。 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街道)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机制,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新建小区、老旧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健全覆盖市乡村三级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对孤寡、失能、留守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关爱探访服务,推广落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效益有机融合。 (三十四)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深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制度落实,完善各部门生态环境职能协调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绩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多元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和政策体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ECO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能力。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三十五)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从始至终保持市域空气质量优良率达上级下达指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4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到并优于Ⅲ类,土壤污染风险有效管控,区域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市场体系、法律和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南盘江流域、甸溪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抓实农业面源污染管控、黑臭水体动态清零,着力补齐“两污”治理短板。总结推广甸溪河综合治理经验,健全完善监测、预警、排查、整改等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方案,强化环境空气质量研判预警。完善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执法、监测和应急水平。严格落实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用好环境信用监督管理体系,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三十六)健全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持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快速推进黄磷、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持续淘汰环境风险、安全风险突出的落后产能,坚决严控“两高一低”项目,全面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业。扎实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推动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探索药光互补、农光互补模式,为能源保供给、优结构注入新动力。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施工,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节地、节材、节水。 探索碳汇测量计量核算方式、碳汇产品研究开发和交易实现机制。利用省级林业碳汇试点优势,抓好林业碳汇储备相关工作,加快开发造林碳汇项目。探索建立林业碳汇认定流转平台,推广绿证、林业碳票交易应用场景,创新碳汇债券、碳汇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健全碳汇人才教育培训、储备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创新、人民幸福。 (三十七)健全完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危机管控机制、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主动防控、源头防控、总体防控,加快形成体系性合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坚持集中性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深化“三大专项”行动,完善典型选树机制,加快构建警示教育“全链条”机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担当国家安全责任、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三十八)完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部门会商研判机制、重大灾害“123”快速响应机制和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排危除险,持续推进避险搬迁。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机制。建立完善燃气、危化品、特定种类设备、矿山、建筑、消防、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排查整治长效机制,持续更新重大安全风险100%建立“4个清单”防控措施,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部门监管、企业主体责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持续强化学校食堂、农村集体聚餐、餐饮场所用醇基液体燃料等安全社会共治机制,全力防范和化解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监管。 坚决维护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钉钉子精神抓实抓细改革任务,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州工作要求落地见效。 (三十九)强化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市委负责全市改革工作的总体谋划、协调推进,健全落实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全市各级党组织坚决扛起抓改革的重大政治责任,增强推进改革的政治自觉,加强组织领导,拧紧责任链条,确保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广大党员干部坚决拥护改革、全力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在改革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 (四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深入落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守正创新、实绩突出、忠诚干净的干部,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着力杜绝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以干部担当作为“激励行动”为抓手,全方位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和受处理处分干部回访帮扶机制,对真干实干的撑腰“壮胆子”、对想干愿干的主动“铺路子”、对乱干不干的坚决“摘帽子”,着力营造鼓励和支持干部大胆干事创业、勇于创新探索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振干部精气神和工作状态。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积极选派干部到省外发达地区、省州部门培养历练。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常态化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统筹培养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持续优化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 (四十一)深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运行机制。落实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一体推进纪律监督、纪律教育、纪律执行。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强化惩治、整改、治理结合,监督、办案、警示贯通,持续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严查政商勾连等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腐败行为,完善对重点行贿人联合惩戒机制。加强对指使、唆使他人或冒用他人名义捏造歪曲事实进行恶意检举控告等诬告陷害行为治理。充分的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作用,加大追逃防逃追赃工作力度。扎实开展以“小”见严纠“”、“固堤行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健全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完善巡察工作制度。优化市、乡镇(街道)、村(居)纪检监察力量统筹和有效衔接 |